WU PROMOTION
十一假期结束后,古典乐界迎来一场难得的盛事:拥有近250年历史的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将首度在中国上海,以连续5天、6场音乐会的形式,为中国观众呈现马勒的9部交响曲。对马勒迷来说,这无疑是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及其艺术总监瓦莱里·捷杰耶夫向马勒致敬的音乐盛典。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组由乐团提供的深入浅出的曲目介绍,一起为即将到来的马勒“马拉松”做个预习吧!
DAY 1
10月12日 14:00
马勒《第七交响曲》
Mahler. Symphony No. 7
↑↓上下全文
展开剩余95%此为我最佳作品,且轻松之感成其特色。
——马勒
上述题词出自马勒写给埃米尔·古特曼的一封信,后者是音乐会经纪公司的经理人兼总监,当时正筹备马勒《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的首演。该题词之于众多(即便非全体!)艺术家和创作者而言,亦颇具代表性。若作曲家的思维完全浸没于手边创作的作品里,他必定真切的爱着其谱写的乐谱。
首演地Jubilee Expositio
马勒的《第六交响曲(“悲剧”)》夹在“第五”和“第七”这两部充满英雄气和生命力的作品之间,不过,与贝多芬的交响曲相提并论还是有些牵强,因为“第七”并非雷同贝多芬式的英勇抗争和胜利。人们聆听音乐时的心境,随自然变幻的音调大起大落——这才是更加“马勒式”的感受——例如季节更迭、昼夜交替、明暗轮转…… 与意识渐衰、宿命终结、英雄的浪漫化追寻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系列交响曲经删减后所凸显的、清晰可辨的古典主义创作风格。
正如音乐学家伊娜·巴索娃所言:“……(《第七交响曲》)终曲乐章的灿烂阳光,正是始于该曲自身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与《第五交响曲》一样,它代表着‘古典音乐的黄金时代’。”可作判断的是,《第七交响曲》相异于马勒的其他交响曲,其美感似于画作给予视觉的吸引力——不论是自然风景局部还是全景画。这注定其声响效果具有创造力,有时甚至达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其一方面近似伦勃朗的绘画艺术,另一方面又近似印象派画作。
DAY 1
10月12日 19:30
马勒《第四交响曲》
马勒《第五交响曲》
Mahler. Symphony No. 4
Mahler. Symphony No. 5
↑↓上下全文
《第四交响曲》
马勒绝不像《圣经》中那位对每一天的创造都满心喜悦的造物主。他所构建的交响世界充满不和谐——正如启发这些作品的现实生活本身。因此,马勒无法像他所崇敬的莫扎特那样,局限于既定的和谐框架内。每一次创作,他都必须为每一部交响曲重新去寻觅、去赢得这份和谐。
马勒是那些坚信自身作品及其未来的 “先知” 之一。在正如阿诺德・勋伯格所言,马勒在《第二交响曲》的终曲中预见了 “不朽灵魂的真谛”—— 亦即永生。合唱曲《你必将复活!》的构思,源于汉斯・冯・比洛安魂曲给马勒带来的触动。在《第三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女低音独自唱出尼采的文字,传达出对天堂喜乐的怀疑:“而万物之喜悦,皆向往永恒。”在接下来的第五乐章,女生合唱与男童合唱齐颂“信主者人人幸福美满”。儿歌《三位天使甜蜜歌唱》的唱词则取自冯·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的诗集《少年的魔法号角》。
行至此处,我们找到了与《第四交响曲》终章的直接联系——歌曲《天堂般的生活》同样出自《少年的魔法号角》。若说该诗集中的这些歌曲为马勒头几部交响曲提供了“素材”,那么“第四”可以说完全为歌曲而生。《天堂般的生活》是早在1892年马勒在汉堡创作《第二交响曲》时写成的。在《少年的魔法号角》中,该曲名为《天堂挂满小提琴》。直到1899年,马勒才着手创作《第四交响曲》,而且是从终章开始创作的!他承认道:“严格说来,我原本只想写一首交响诙谐曲,但最终还是写成了一部正常体量的交响曲。”“第四”的独特之处在于,终章出现的旋律枝芽,可以顺藤摸瓜追溯至该交响曲的前几乐章——整部交响曲正是由可辨识的“引用“段落、熟悉的旋律技法、甚至有时是细微难察的音调线索,将整部交响曲的结构脉络编织为一个整体。
↑↓上下全文
《第五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标志着马勒创作生涯的转变。此前四部交响曲都遵循了歌唱性原则,这意味着,它们立足于如歌的语调,且歌曲本身被纳为独立乐章或乐章的一部分,而通过引用副歌,口头表述也被直接或间接采用。前四部交响曲属于马勒“开天辟地”系列的第一矩阵——从人生出发,通过对生命的冥思(马勒谈及《第二交响曲》时说:“你为何而生?又为何受苦?”),至《第三交响曲》创造宇宙万物(各乐章“应当铭刻在万事万物存续的轨迹里”——马勒),再以《第四交响曲》示现失落、疲态、以及对斗争论的驳斥。
马勒的《第五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生涯中的一段过渡时期。他的前四部交响曲,本质上均带有 “歌唱性”—— 意即这些作品以歌唱性曲调为基础,或将歌曲本身作为独立乐章,抑或是乐章中的一个段落;无论直接引用,还是通过歌曲副歌的片段间接体现,都融入了语言元素。这构成了马勒 “构建世界” 创作的第一个圈层:从个体生命的历程,到对生命的沉思(马勒在《第二交响曲》中提出追问:“你为何而生?你为何受苦?”),再到《第三交响曲》中对 “宇宙生成” 的描绘—— 马勒曾表示,这部作品的各个乐章 “应镌刻下世间万物的生息流转”;最终到《第四交响曲》,作品中满是失望、倦怠的情绪,以及对 “抗争” 的否定。
《第五交响曲》承前继后,衔接两大时期。正是从此曲开始,作曲家第一次拒绝写下任何有关创作思路的书面解释,但这并非在实质上违背他此前萌生的、创作系列交响曲(即马勒自称以交响曲“开天辟地”)的原则。《第五交响曲》中有迹象表明,作曲家曾预先设计。阿诺德·勋伯格在给马勒的一封信中谈及了对《第五交响曲》的印象,他特别写道:“我看见你赤裸的灵魂,完全赤裸的展现在我面前,如同一片狂野而神秘的自然风景,其中既有令人惊悚的深渊与壑谷,也有美妙怡人的芳草地,还有透着宁静和田园气息的角落。我将此曲视为一场自然风暴,既有恐怖和纷扰,也有启迪人心且诱人的彩虹。你后来曾提及你的‘设计巧思’,但似乎与我感受到的情绪相左,这又该作何解释?是否我只有感受到苦楚,才表明我的理解正确?我所感受到的是,为幻境争夺不休;我所看见的是,善恶针锋相对;我还看见人类苦苦挣扎,只求内心和谐;我体会到人性、戏剧性、真理……”
DAY 2
10月13日 19:30
马勒《第一交响曲》
马勒《第三交响曲》
Mahler. Symphony No. 1
Mahler. Symphony No. 3
↑↓上下全文
《第一交响曲》
首演地Vigado
马勒的《第一交响曲》创作于1884至1888年间。值得注意的是,该曲完稿前不久,马勒刚刚写成一组带有自传性质的声乐套曲《流浪者之歌》。众所周知,马勒是一位“浪迹天涯”的音乐家,人们可一眼辨识出,他是大师,而非学徒。他的首部交响曲同样具有自传色彩,拆解了其声乐套曲《流浪者之歌》中的主题。该曲首演之时,马勒为其冠名“巨人”,但如果认为“巨人”二字反映出此曲内涵,那就大错特错了。马勒所取别称,源自让·保罗的《巨人》——这是马勒最钟爱的一部小说。借用该书书名,纯粹是为了表示马勒想与这位浪漫主义文学家共享自己狂热追求的泛神论、对大自然的热爱、乃至其与生俱来的尖刻讽刺和对“自我”的苦苦求索。
该曲第一乐章规模宏大,正如音乐学家伊娜·巴索娃所言:“其描绘出大自然黎明苏醒时分的图景——从万籁俱寂中、从清晨霜冻的声响中:鸟鸣、狩猎号角、各种呼号混合在一起,变成模糊而渐强的隆隆之音……。”第二乐章(谐谑曲)是一支满血生机的民间舞,首尾强劲粗犷,中段优雅动人。第三乐章(卡洛式的葬礼进行曲)则以一种怪诞的音乐手法诠释了画家莫里茨·冯·施温特的著名版画《猎人葬礼》——动物们为死去的猎人送葬,象征着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虚情假意和遮掩不住的道德伪善。
此交响曲的戏剧性集中体现在终曲乐章。其中辉煌再现了第一乐章的“自然”主题,而“巨人”般的斗争亦在此刻宣告结束,人类与自然一同重获新生、焕发活力。这亦是作品结构设计中的精妙一笔,它关联起整部交响曲的结构框架,彰显出其整体创作上的建筑性完美。
↑↓上下全文
《第三交响曲》
1895年8月29日,马勒在给弗里德里希·莱尔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的新交响曲时长约一个半小时:其中一切都显露出大交响曲风格......”此信还借用尼采著作《快乐的科学》之名,继续阐明此曲的构想。
《第三交响曲》最终呈现为六乐章,原计划的第七乐章被舍弃,后变成《第四交响曲》的终章。尽管在写给同事和朋友的信中,马勒处处谈及该曲的创作思路,但后来他还是删除了有关此作品的说明。
“‘第三’由盛夏催生而来——它可能是迄今为止我最为成熟的作品……该作是一首音乐诗,涵盖成长渐进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起初是毫无生气的大自然,尔后升华至上帝神圣之爱……再继续至脆弱的人心——努力克服肉欲,最后升至与神平起平坐的地位……全世界应该还从未听过我这样的交响曲!其中,大自然被赋能并抒发见解……”
DAY 3
10月14日 19:30
马勒《第二交响曲》
Mahler. Symphony No. 2
↑↓上下全文
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创作于1887至1894年间,其又以《“复活”交响曲》这一称呼而被广为人知。此别称与弗里德里希·戈特利布·克洛普施托克的宗教诗歌《复活》相关,马勒在该交响曲的终曲中引用了其歌词。
起初,作曲家计划将第一乐章以《葬礼庆典》为标题,作为一首独立交响诗出版。直到 1893—1894年,他才逐渐形成创作一部五乐章交响曲的最终构想。作曲家曾对《第二交响曲》的标题性内容稍作透露:“我将第一乐章命名为《葬礼庆典》;在这一乐章中,我为《第一交响曲》的主人公(该曲的标题性标题为《泰坦》)举行了葬礼。与此同时,这一乐章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你为何而活?你为何受苦?难道这一切都只是一场宏大而可怕的玩笑?我的答案将在终曲中揭晓。”
《第二交响曲》手稿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宏伟壮丽,饱含英雄主义和悲剧氛围,它与之后的兰德勒舞曲乐章(中庸的行板)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和缓、明亮、颇含小资情调、亦令人心仪。紧接着是肆意任性的谐谑曲(“静静流淌的乐章”),其灵感源自马勒声乐套曲《少年的魔法号角》中的一首歌曲——《帕多瓦的安东尼向鱼群布道》。据马勒所言,该乐章“充满苦涩的幽默”,它生动描绘出,这个世界已被“虚荣中的虚荣”所吞噬,它如永动机般无穷无尽、毫无目标的旋转着,而其中所谓崇高、人道的说教布道根本就是一场空。
随后,该曲迎来精神成熟的那一刻,其间马勒采用了歌唱,这也是他首次在交响乐中植入人声语言。所唱之词并非与音乐相关(唱词与音乐相比总是略逊一筹),而是,唱词与音乐融为一体且表达出此交响曲的内涵。在第四乐章,作曲家采用《少年的魔法号角》中的歌曲《原始之光》,由女低音独自唱出其中词句,兼以管弦乐伴奏。这段简洁的间奏有如在孤独荒漠中、在“泪谷”中、在探寻生命意义过程中所出现的“沙漠中的停顿”(此形容源自约瑟夫·布罗茨基创造的诗境)。正是在此处,越过人类苦受之门,开启永生之路。
《第二交响曲》手稿
作品的终曲(谐谑曲速度)是该交响曲的核心,它承接了此前各乐章主题线索的延展,其中再现了丰碑般且具戏剧性冲突的《葬礼庆典》、谐谑风格段落、《原始之光》的关键部分……马勒以惊人的清晰笔触,将终曲的循环架构勾勒出来并高度浓缩,最后融汇成大合唱。曲调和缓沉稳的上升——从神秘而几近无声的无伴奏合唱,至克洛普施托克的诗句(“复活吧,是的,你将复活,我的灰烬在小憩之后”),最后推进至炫目的高潮。
该交响曲以“我愿以死求生”而告终——此唱词出自马勒本身之手,他在原有唱词文本基础上添加了几行。称颂永恒与永生的赞歌最初现于大合唱赋格部分,之后再现于五人合唱团强劲的齐唱中,最后管弦乐以光彩夺目的音色奏响。
DAY 4
10月15日 19:30
马勒《第八交响曲》
Mahler. Symphony No. 8
↑↓上下全文
首演排练现场
古斯塔夫・马勒的《第八交响曲》常被拿来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欢乐颂”相提并论、并列齐名。马勒认为,这部《第八交响曲》应成为一首献给人类及其创造精神的崇高颂歌,一首赞颂美与歌德笔下 “永恒女性”的颂歌。他还将其构想为一部“交响曲中的交响曲”—— 一部历经二十年创作而成的巅峰交响史诗,《第八交响曲》被赋予了马勒全部交响曲构成的超级系列“终章”的角色。
为成就这一设想,作曲家需寻求庞大的演出资源:一个大型交响乐团、一架管风琴、两支混声合唱团、一支男童合唱团、外加独唱演员(三位女高音、两位女低音、一位男高音、一位男中音、一位男低音)。该曲创作于1906年夏季,并于1910年9月12日在慕尼黑进行了极为成功的首演。在剧院经理的巧妙运作下,“第八”收获了“千人交响曲”的美称——但马勒本人反感这一称谓,认为它太过商业化、像广告宣传,但同时也强调,这部作品有着真正的、宇宙级的规模。在给荷兰指挥家威廉·门格尔贝格的信中,马勒曾这样写道:“我刚完成《第八交响曲》——这是我迄今创作的最宏伟壮丽的作品。这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都极具独特性,即便在信中也难以用语言描述。仿佛整个宇宙都开始发声、共鸣:这不仅仅是人类的歌声在回荡,更是行星运转、太阳闪耀的声响……”
DAY 5
10月16日 19:30
马勒《第六交响曲》
马勒《第九交响曲》
Mahler. Symphony No. 6
Mahler. Symphony No. 9
↑↓上下全文
《第六交响曲》
《第六交响曲》与其之前的交响曲相比,有众多迥异之处。作曲家此前一直致力于用歌声来充实作品,其间采用的语调、各个乐句、乃至整段乐章都具有声乐-交响乐系列的特色,但《第六交响曲》与此无关,且主题特征鲜有突出之处。
首演地Stadtischer Saalbau
马勒从未谈论过《第六交响曲》的内涵:任何想探寻其深邃概念的人,都可以思索其意,亦可用心品味其音乐之美!他曾惊呼:“看来我的‘第六’又成了一块硬骨头,齿牙不坚的乐评家们是无法啃下的!”即便作曲家未给予任何释义,人们仍可以从该曲(得名“悲剧”并非偶然)的乐谱中直接“读出”其门道。杰出指挥家威廉·门格尔贝格(马勒作品的最佳诠释者之一)在评论《第六交响曲》时曾写下这句话:“其音乐中藏着令人惊叹的戏剧性,主人公身陷可怖的灾难,依然奋力挣扎。”
此交响曲尽管带有悲剧色彩,但音乐中仍透出希望。主人公之死并非徒劳:他树立了榜样,激励着后人。终曲乐章足有千钧之力、悲戚之壮,令人联想起贝多芬交响曲中的‘葬礼’乐章。(摘自《111 部交响曲》,著者:柳德米拉·米科耶娃)
↑↓上下全文
《第九交响曲》
马勒将其《第九交响曲》与贝多芬“同名”的《第九交响曲》(D小调)相对比,他曾对朋友们说:“我这首也是D调!不过,是D大调!”创作该曲时,马勒感知自己时日不多:医生当时已经查出他罹患心脏病且无法治愈。出于迷信,他害怕“第九”成为终笔——如同“第九”之于贝多芬、舒伯特和布鲁克纳那样,因此,他所作的前一部交响曲并未编号,而是取名“大地之歌”——一部以中国诗词为灵感、为男高音、女低音和管弦乐团谱写的交响曲。但命运是不可被捉弄的:一年之后,马勒写成《第九交响曲》,同时,其内心恐惧也被证实并非空穴来风。他之后在创作《第十交响曲》时辞世,留下未竟之稿。
1909年的马勒
马勒晚期未完成的三联作——《大地之歌》《第九交响曲》《第十交响曲》——均出自同一个思想维度以及同一种情感,即:与生命道别,同时还伴有对生命无止尽的、与日俱增的眷恋。晚期的这几部交响曲,彼此并不矛盾,其中亦并未引入新鲜的哲学或美学概念。它们紧致成团,有如并列相关,而其中的思绪串成锁链——前一首终章的最后几小节紧扣新曲的头几小节,这二者之间,是片刻的静默、是深深的呼吸,“生命线”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展开。藏在前一部作品尾声中的思绪,正是下一部作品的初始……《第九交响曲》开篇之音仿佛就是从《大地之歌》的终章(马勒为其取名”告别“)流淌出来的。
上海5天9部马勒交响曲
期待在现场见到你!
【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巡演行程及购票渠道】
上 海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节目光明致优 尊耀呈现马勒交响曲全集——瓦莱里·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音乐会 10月12日14:00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第七号交响曲马勒 10月12日19:30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第四号交响曲第五号交响曲马勒 10月13日19:30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第一号交响曲第三号交响曲马勒 10月14日19:30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第二号交响曲马勒 10月15日19:30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第八号交响曲马勒 10月16日19:30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第六号交响曲第九号交响曲马勒↑↑ 武 汉 10月17日19:30琴台音乐厅 前奏曲《莫斯科河上的黎明》,选自歌剧《霍万兴那》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穆索尔斯基天方夜谭,Op.35里姆斯基-科萨柯夫波莱罗舞曲,M. 81 拉威尔 昆 明 10月18日19:30主办:昆明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演出地点:云南海埂会堂 前奏曲《莫斯科河上的黎明》,选自歌剧《霍万兴那》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穆索尔斯基天方夜谭,Op.35里姆斯基-科萨柯夫波莱罗舞曲,M. 81 拉威尔 长沙 10月19日19:30长沙音乐厅 前奏曲《莫斯科河上的黎明》,选自歌剧《霍万兴那》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穆索尔斯基天方夜谭,Op.35里姆斯基-科萨柯夫波莱罗舞曲,M. 81 拉威尔 北 京 10月21日19:30国家大剧院 “伟大的纪念”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联合音乐会钢琴协奏曲《黄河》由殷承宗、储望华等六人改编钢琴:罗维第七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 10月22日19:30国家大剧院 “巨匠之夜”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合唱团音乐会节日序曲肖斯塔科维奇第三交响曲普罗科菲耶夫第三交响曲马勒 10月23日19:30国家大剧院 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合唱团柴科夫斯基歌剧《黑桃皇后》音乐会版歌剧《黑桃皇后》音乐会版柴科夫斯基 曲 10月25日19:00北京艺术中心 国家大剧院制作威尔第歌剧《奥赛罗》 10月26日14:30北京艺术中心 国家大剧院制作威尔第歌剧《奥赛罗》 西 安 10月27日19:45西安大剧院,音乐厅 前奏曲《莫斯科河上的黎明》,选自歌剧《霍万兴那》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穆索尔斯基天方夜谭,Op.35里姆斯基-科萨柯夫波莱罗舞曲,M. 81 拉威尔
【精彩预告】
(巡演预告)
10.3-10.18
阿丽娜和她的朋友们2025中国巡演
10.7-10.24
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2025中国巡演
10.11-10.28
马林斯基交响乐团2025中国巡演
10.16-10.26
柏林爱乐弦乐四重奏2025中国巡演
10.21-10.29
音乐剧《南孔》2025国际巡演
10.30-11.10
尼古拉·卢甘斯基2025中国巡演
11.03-11.24
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2025亚洲巡演
11.03-11.24
丹尼斯·马祖耶夫2025中国巡演
11.14-11.17
柏林爱乐在上海
11.13-11.24
米沙·麦斯基2025中国巡演
11.21-11.27
维也纳爱乐乐团2025中国巡演
11.25-12.07
音乐永恒2025中国巡演
发布于:北京市